下岗后我去摆地摊,撞见前同事和领导,他们的眼神让我心碎
这辈子最丢人的时刻,就是穿着沾着油渍的围裙,在夜市地摊前撞见老总和前同事!
这辈子最丢人的时刻,就是穿着沾着油渍的围裙,在夜市地摊前撞见老总和前同事!
每天的工作,就是听着纺织机“咣当咣当”的轰鸣,跟一堆油腻腻的零件打交道。
我做梦都没想到,睡了一觉醒来,不仅忘了自己是谁,还成了老婆嘴里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穷光蛋!
我叫老张,刚从机床厂退休三个月。退休证揣在兜里那天,我在厂门口的小饭馆炒了两个菜,抿了二两白酒,心里头敞亮得跟撒了阳光似的。三十年了,天天围着机床转,耳朵里全是机器的轰鸣声,手上磨出的老茧硬得能刮下铁皮,总算熬到能歇歇的日子了。
2020年的初秋,我从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的位置上正式退休。手里捧着烫金的退休证,看着银行卡里每月准时到账的12300元退休金,心里别提多踏实。我叫老周,那年60岁,当了一辈子会计,对数字敏感得近乎苛刻,日子过得也像账本一样,一分一厘都要算得明明白白。
我叫李建国,在县城机关当办公室副主任,说是副主任,其实就是个闲职,每天喝喝茶看看报,日子过得不咸不淡。
那道裂痕,藏在母亲此后每一个紧锁的眉头里,藏在父亲每一个深夜无声的叹息中,也藏在我童年记忆里那股挥之不去的、混杂着生疏和压抑的空气里。
那光,我年轻时见过。在工厂里评上先进,广播里念我名字的时候,我眼里就是这种光。
日头悬在头顶,像个烧红的铁疙瘩,烤得土坷垃都发脆。我蹲在门槛上,烟锅子敲得石头邦邦响,烟丝早潮了,吸一口呛得肺管子疼。院角的老槐树叶子卷成了筒,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,落在裂开的土墙上,顺着缝滑进地里,连个响都没有。
黄土高原的七月,毒日头像烧红的烙铁悬在头顶,把千里沟壑烤得冒起焦烟。地皮裂开纵横交错的深壑,最宽的能塞进孩童的拳头。杨铁柱拄着锄头立在埂上,望着自家二十亩卷叶垂头的玉米苗,喉咙里泛起铁锈般的涩。
2010年的夏天,北方的小城像个巨大的蒸笼,柏油路被晒得发软,空气里飘着尘土和梧桐花混合的热气。我叫陈建军,那年三十八岁,在市里的红星纺织厂当机修工,干了十五年,手艺不算顶尖但也扎实,每个月工资四千二,不多不少,够养活一家三口。
周秀兰把围裙一甩,67岁,退休金3120,嗓门比抽油烟机还大。老伴老周69,退休金3580,俩人加一块6700,在廊坊这个小城,按理说够花,可偏偏他们有个“吞金兽”——不是孙子,是“兴趣”。
1977年的深秋,北风卷着黄土,把鲁西南平原刮得灰蒙蒙的。绿皮火车哐当哐当驶进县城站台,煤烟味混着尘土扑进车窗,我拎着帆布行李包,跟着人流挤下车,脚刚沾到站台的碎石子,就忍不住深吸了口气——还是家里的空气,带着土腥味和庄稼秸秆的气息,踏实。
那口井,最终还是出水了,水质清冽,带着泥土深处的甘甜。可我们一家人,却再也没能从那个夏天缓过来。那只从井底挖出来的铁盒子,像一口看不见的深井,我们全家都掉了进去,在里面困了半辈子。
病房里,我握着她冰凉的手,看着氧气罩下那张苍白的脸,心如刀绞。
2023年秋,北方的天气刚过白露,早晚就透着一股沁骨的凉。张建国坐在自家120平的商品房里,指尖夹着一支没抽几口的烟,烟灰缸里已经堆了七八个烟蒂。客厅里的空调开着26度,暖风裹着烟草味,却驱不散他心里的空落。
102岁的叶秀兰奶奶,是耐不住寂寞的。除去吃饭、睡觉,遛弯儿、唠嗑也是她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幸而村里还有两位“90”后弟妹,勉强算得上是“同龄人”。只要得闲,叶奶奶总要去和“小闺蜜们”唠唠嗑。
“你谁啊?怎么睡在我爸床上!”一个清脆又带着敌意的女孩声音在我头顶炸开。我猛地睁开眼,被子下的我一丝不挂,整个人像被扔进了冰窖。床边站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,穿着时髦的睡衣,双手抱在胸前,正像审视贼一样瞪着我。我57年的人生里,所有的体面和自尊,在这一刻碎得连渣
秀兰和子轩走进购物广场时,阳光正透过玻璃顶洒在商铺的招牌上。促销广告满眼都是,可秀兰的目光只落在“恒源祥”三个字上。前两家店的衬衫动辄上千,她轻轻摸了摸布料,心里默默算着:这一件,够她给玲姐做半个月的饭了。子轩看出母亲的犹豫,轻声说:“妈,我不习惯穿这么贵的,
那通电话打来的时候,我正在用一块半干不湿的抹布,擦拭一盆君子兰的叶子。